三块广告牌一刷感想,内有大量剧透!

先说结论,这片子很棒,非常推荐,正好看完刷到了今年奥斯卡是《水形物语》打败了《三块广告牌》,直接兴起了我“比三块广告牌还好,一定要去看了”的兴趣。

整个观影途中我默念了多少次“窝草”已经数不清了,有的跟的是感叹号,有的跟的是问号,我的评价如果画个曲线图的话,横轴时间,竖轴起点在一个普通位置,维持了一阵开始往下掉,一度低到“窝草????”,但迅速在后半段飙升,并且一直到出了影院我超兴奋的对着手机讲了七分半钟的“语音备忘录”,以下内容也主要是它的内容整理,再次警告内有大量大量剧透,这片子虽然不是悬疑片但剧情是很重要的,没看过的千万别看,我不想拆你的礼物。




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
整体上这片子有一种粗糙感,我自己也在学写故事,所以忍不住会去注意人物塑造剧情构架一系列的,因为我看的片子不够多,所以诚实来讲这里面的人物其实没有给我非常饱满鲜活的感觉——如果直接读剧本没准会有,我的“易染”形式是文字嘛。这个粗糙感是褒义的,因为搭故事的人其实会有个毛病,就是觉得自己写的每一笔都要有意义,要么是后文的伏笔,要么要扣上前文,但是这样精致的结构从事实的角度看,就很不真实嘛,谁的生活是像解数学题一样,都给你条件一条件二列好然后求导的?

所以我说的粗糙感完全是褒义的,每一笔都粗糙的架在一起,复杂的关系里有合力也有斥力,所以形成了一种活生生的张力。非常非常棒,这是我学到最多的。

做到这一点的前期准备是,所有人物都站在同一个平面上,没有谁站在一个更高的道德立场,哪怕是受害人的母亲。(如果非要说有的话,因该是那个小矮个吧,广告商也不是,他只是傻乎乎的善良,其实也有过怯懦的一面)之前觉得“窝草窝草过了吧?”的地方就是妈妈拿着燃烧瓶去扔警/察局,(也可能是国、情原因我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夸大了?)但这一笔是最后两个人“结伴去杀人”的铺垫,反而觉得可以理解,是她能干得出来的事。

出来的时候听到旁边的妹子说,没看懂,结局怎么停在这儿了。我觉得问这个问题就完全放错重点了嘛,导演压根没想探讨这案子是谁犯的啊。如果真要说有个主题的话,这片子说的应该是不同的人怎样共同生活,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(整体民风彪悍粗犷),他们本可以柔和处理的关系被一桩血仇激化,并且被七个月的压抑而发酵,每个人都在对他人推推搡搡,他们都有充分的理由,但往往过激越界,然后遭受更大的反弹。他们如此的不同,又有这么多的能量需要释放,却被局限在这个小小的镇子,等着山雨欲来。  其实看到他俩半夜通电话的时候,我有种强烈的感觉,电话挂掉,在破晓之前,就是电影的结局,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,未来会怎么样,但谁都在期待黎明。但导演给出的这个结局比那更好,因为妈妈问解雇警探,你确定吗?我不确定。警探问妈妈,你确定吗?我也不。

如果真的想要知道结局是什么样的,我倾向于觉得作者给出了两个暗示,一是妈妈在饭店里没有砸在前夫脑袋上的那瓶香槟,燃烧瓶的爆裂和香槟瓶的隐忍就是她的成长。而警探则是那个笑容,“你知道警察局那把火是我放的吗?”“除了你还有谁。”

剧本写作有个理论叫做人物弧光,意思是人物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完成了怎样的转变,在这里我觉得女主和警探都完成了,啊,恭喜他俩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。

这件事已经困扰了所有人快一年,他们必须要去做点什么,去了结它,才能重新开始接下来的生活。而结局虽然没有给出,但我倾向于相信她们会像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那样,船到了人家门口,好,兴尽而归。

PS:作为同这片子里有两个彩蛋,一个是很明显的,警探和广告小老板的对话,还有一处是在配乐里,有个女声唱到:“My wife”. 所以我觉得看的应该是无阉割版,毕竟同在新中国是不存在的嘛。而这片子又没有完全的上映,而只在艺术片院线,所以这是上面用来取代分级制度的新思路???可我感觉这是一种变相歧、视诶,家附近没有艺术院线怎么办?? 


评论(7)
热度(5)
©呈元
Powered by LOFTER